两个方向

中小学的分类很乱,有公办,民办,公立校办的国际部,纯国际学校,体制内,体制外等等。其实,从美国看来,只有两种:高中毕业,要上本国的大学还是上外国的大学,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。

在国内,凡是公立教育,拿政府拨款的中小学,目标都是高考,遵从高考的录取方式。

而不适合高考的学生,可以选择去民办学校。既然目标是海外的大学,就也走国际教育的方向。所有选择国际教育方向的家庭,都是主动的选择。

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,不适合高考,并不是缺陷,或者弱点,更不是“不爱国”。私塾,学而思,新东方,海外的中小学教育,都是注重个体的教育。这是教育的一种方向而已,没有高下之分。

定了方向,才能跑得快。

大学录取的指挥棒

而在美国,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区别,只是单纯的公立学校费用完全靠拨款,学生不用付学费,私立要付学费而已,而毕业后,,目标都是同样的大学。美国并没有让私立中学的孩子们,都去英国和加拿大读书。

教育大方向,是否高考,在高中,初中,甚至小学和幼儿园,一直是中国家长面前的一个大抉择。而对于美国的家长,公立还是私立,只是教育特点不同,学生资源多少而已。美国公立和私立的好学生,都上同样的常青藤,大U,文理学院。而中国的国际高中的学生,能参加高考进入985的,我见到的学生中,一个手能数出来,而且两边分心,都没有搞到最好。

方向,是要选择的大事,两者必须选其一,不能你同时又往东走,又往西走。而教育方法,则可以互相串道,互相借鉴。

只要不是外籍,想在中国上大学,就必须通过高考,不管是985,211,还是一个末流的二本。

应试教育,也值得尊重

有高考这个主干,其他阶段的入学,比如研究生,高中,初中,小学,甚至有些幼儿园入学,都要通过某些考试。

应试教育并没有错。得到考分,也是教育的目标。哪个校长如果在体制内大搞“素质教育”,把高分学生变低了,误了孩子的前程,就会被家长要求下课。我很敬佩衡水中学,毛坦厂中学的校长,言行一致,用集中营式的管理模式,有效为学生的人生助力,比一些嘴里讲“素质教育”大道理,最后还要靠高考分拿政绩的校长,真诚多了。

其实西方也有应试,比如新东方赖以发家的托福,GRE考试,医生资格考试,注册工程师的考试,也是只看分数的。提交GRE的时候,只有数字,格式非常简单,不附上祖宗三代的阶级成分。

而单纯以分取人,中国的高考,是中国的独有系统,并且做到了极致,也赢得了国际教育界的尊重,我在美国很多教育界的同仁,也经常称赞和介绍中国的高考。

国内体制内的教育目标就是考高分。

学生个性化是国际教育的核心

我在北京参加过几次国际学校校长的聚会,他们的教育理念,是要培养孩子的人文和关注。

我也参加过高考前的教师培训,他们的教育理念,是不惜一切代价拿高分。

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要比爬树最快,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比高考分。中国古代的私塾,美国的哈佛耶鲁,学生都没高考,也出了很多大师。

所以一些家庭,就选择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育,以后不高考。

中学毕业,总要上大学。大学的录取,就是指挥棒。以美国的大学为例,录取采用“全面评估 Holistic review”的方式,就是不光要分数,而且要平时成绩,个人陈述,推荐信,课外活动,面试等等。这也好理解,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考试结果,所以需要全面评估。美国入学的要求最全面,如果是英国的入学,考分的比重相对更高。

国际教育,关注学生个体发展,目标也就设立在海外的大学名校。

对孩子的影响

我的儿子在美国上初中,他说,老师发回考卷的时候,要求分高的同学,不要喜形于色,因为这样会让分数低的同学感受不好。所以,他说,自己拿到卷子,一直面无表情做“扑克脸”,是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感受。

而体制内的教育,因为最高理想就是分数,所以每次考试完了,经常要全班念分数,排大榜,否则起不到榜样的作用。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,心理上可能是会更加“强壮”一些,但同情心和自信心可能会弱一些。

这两种情况下,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一直的“学霸”,年级第一,哪个环境能发展更好,各个家长心里自然知道。

挑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维度

学生在高考体系学校和国际学校,都可以有各自的挑战。高考教育里,也有放羊班,国际教育的学生,也有经常学到夜里两点的。

我看报纸,一位有钱“大妈”把孩子从国际学校撤出来,去上公立,因为她认为国际学校对孩子的关注太多,让孩子不够强壮。我想,“强壮”并非教育的主要目标,这个孩子是否更适合高考体系的教育,在班上能不能当“学霸”,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,值得做个案的分析。如果转回公立,每次考试又不突出,那可能真是要不得不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了。很多家长都是因为不够“强壮”,选择了国际教育。可能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还小,竞争意识还不够强。

在美国,上公立学校一分钱都不用花,所以,所有的私立学校,都会用“小班”来吸引学生。换句话说,家长花钱买的更多的关注。另外,好的私立教育,会在学术,课外活动各个方面,给孩子以挑战。

教育研究发现,在孩子教育成长的过程中,个性化的关注,对孩子的发展最有效。即使高考教育者,也认同这个,所以,高考体制内也有课外的一对一辅导和小班授课,好未来就是靠这个发家的。不是因为学而思能偷来考试题,是因为他们的教育,因材施教,更有针对性。

这也是为什么小班或者是一对一补习,比大班上课,学生进步更快的原因,因为有效,并非因为贵。

因为对高考的向往,离开国际学校的私立小班,去公立大班,省了钱,但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。

国内体制内的学生多,占98%,大多家庭,不一定有实力主动选择国际教育。所以,在体制内的“重点”学校里,分数高的学生数目多。

如果不怕高考,也能进入这样的学校,比如清华附中,和好同学为伍,又不用花额外的学费,那当然是好。

那为什么不都去清华附中呢?为什么不都上清华呢?原因很简单:竞争强,进不去。

对于有经济条件的家庭,愿意选择国际教育的机会,得到更个性化的教育,将来也能进入到海外的名校。外人真不必大惊小怪,人家愿意给自己买个车,愿意花钱在自己孩子身上,是个人的选择。

如果是家里有钱,但是单纯认为国际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太高,家长就想让孩子从小有“挫折”感,更“强壮”,那可能真是会引起大惊小怪,所以也才会成新闻,上报纸,因为违反了对教育的普遍认知。

(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)

文:陈航

微信ID:陈航说留美

Rate this post